close

undefined

論語一書

是孔子弟子將孔子的言行及與其弟子之間的對話記載下來。

我們研究孔孟思想,必須要從論語著手。並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子的思想,但是必須從它著手。所以道場將論語排研究班第一年新民班課程中。論語共二十篇,每篇都是一篇文章。我們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段一段,是宋儒朱熹先生等開始把它圈斷。

 

第一篇「學而」是講個人作學問的內在修養

第二篇「為政」則是講學問的外用。孔子所提的「為政」是教化

第三篇「八佾」八佾之舞是八個人一排,共有八排,諸候之邦;所以本篇內容講「禮」,「禮」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環,此篇是把個人的內聖為學乃至於外用為政,綜合起來的文化精神。

第四篇「里仁」禮的根源是仁

以上四篇是講孔門學問之道的綱要

第五篇「公冶長」此篇是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問,內講了很多孔子弟子的德行

-公冶長懂鳥語坐過牢;傳說故事:有次鳥對他說「公冶長!公冶長!南山有頭羊,你吃肉,我吃腸」結果公冶長忘了,吃了整頭羊。鳥沒東西吃就害他,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隻羊,結果他沒看到羊,看到被害死的人,有口難辯,結果坐了牢。

-子謂公冶長,可妻也,雖在縲絏之中,非其罪也。以其子妻之。

第六篇「雍也」性質同第五篇

第七篇「述而」加強「學而」

第八篇「泰伯」加強「為政」

第九篇「子罕」引申「公冶長」及「雍也」講孔子的思想,學問教育的觀點

第十篇「鄉黨」是描述孔子的生活形態,辦外交,對人,上班,開會等的態度,用演的會比用講的好

第十一篇「先進」以實際例證為「學而」及「為政」做註解

第十二篇「顏淵」以實際例證為「里仁」做註解

第十三篇「子路」講作官的學養及做人做事的道理

第十四篇「憲問」再將「里仁」做發揮與引申

第十五篇「衛靈公」透過

第十六篇「季氏」與「雍也」呼應

第十七篇「陽貨」為「述而」引申,講孔子做人處事重點,後世用來作為借鏡

第十八篇「微子」與「泰伯」呼應

第十九篇「子張」同「子罕」

第二十篇「堯曰」將學問拿來立人,利於國家社會,所以講領導人的精神

 

成長背景

春秋時代-政治混亂、社會變動

三歲喪父

三十五歲-周遊列國

五十一歲-仕魯為「中都宰」轉任「司寇」

五十二歲-夾谷之會;保全國家的體面,收回失土

(魯定公VS齊景公會盟夾谷;以武力取魯;孔子護主對齊人曉以大義【兩軍開戰前要先吟詩】,收復失土,協議協助出兵。)

五十四歲-墮三都

(季孫氏費邑-家臣陽貨;叔孫氏的郈邑;孟孫氏的成邑)

五十五歲-去魯,周遊列國(齊國獻美女,魯定公不上朝)

五十六歲-子畏於匡(陽貨=陽虎)子畏於匡,曰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;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!」(子罕)

    -削跡伐壇(宋國,司馬桓魋)削跡伐檀-「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」(述而)

六十三歲-在陳絕糧(吳伐陳,從陳國往蔡國,困在中間)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,子路慍見曰:「君子亦有窮乎?」子曰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!」

     (孔子的AQ

六十八歲-周遊列國十四年後反魯

六十九歲-喪子

七十一歲-顏回卒

七十二歲-仲由卒

七十三歲-孔子卒

  • 大宰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聖者與?何其多能也?」子貢日:「固天縱之將聖,又多能也。」子聞之曰:「大宰知我乎?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!」(子罕)

mpws060324-0214.gif

 

arrow
arrow

    寶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