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dfd1jp4.jpg
 
一、 前言
 
        三寶是千經萬典的濃縮,包涵了一切經典,而三寶之殊勝源自明師一指:
 
        當傳道師代表  明師,拿起線香往  燈取「火」(代表光明的自性)時,求道者必須平心靜氣、眼看佛燈,將一切心物雜念化無,如同  釋迦王子夜睹明星般,當下覺悟「如如不動的本性」與「天地萬物」合為一體,不移半步即達理天,此正是  師尊  師母所傳之真道,也是自  伏羲聖人一劃開天以來,聖聖相傳、脈脈相授,永恆不變,絕對的至理;此時若未能覺悟,則大慈大悲的  明師,透過傳道師接著開示:「當前即是真陽關 真水真火已俱全(代表陰陽合一)…….燈光照耀在眼前」,此時求道者應如同撥雲見日般,現出如如不動的本體,流露出無窮的智慧之光,則「西天雖遠頃刻到」。
再不然,凡是一貫弟子即應遵循  明師所傳下來的三寶而修,亦可達本還原,恢復本性之自然。
 
明師所傳的「道」是亙古不變的,而三寶乃是修行的正法。但法無定法,依青陽期、紅陽期、白陽期而各有不同;然,「道」為「體」,「法」為「用」,修行者應領悟「體用合一」之真諦,努力修行,方不愧  明師傳道之苦心。
 
二、 明師一指之真義
 
1. 辨明真妄,除妄顯真
 
修行能不能有成就,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辨明「真心」和「妄心」。關於真妄的辨別,講得最清楚的,莫過於《楞嚴經》。
佛說《楞嚴經》的因緣,是因為阿難雖身為小乘學人,卻在無人陪伴的情形下,竟然獨自一人,仿效大乘行者,行次第乞(挨家挨戶依次行乞,最多七家,不可撿擇);這是佛制所不許的。由於定力不足,結果遭摩登伽女的難,被其以「先梵天咒,攝入婬席,婬躬撫摩,將毀戒體。」幸好ˉ佛陀敕文殊師利菩薩,以《楞嚴神咒》將惡咒銷滅。
阿難被文殊菩薩救回祇園精舍,一見ˉ佛就痛哭悲泣,悔恨過去只求多聞,不知修行要在「定力」下工夫。因此啟請ˉ佛陀慈悲開示,十方如來得成無上菩提的「佛定」,是如何修成的? 佛陀慈悲開示:「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」又說:「十方如來,同一道故,出離生死,皆以直心。」因此ˉ佛問阿難心在哪裡? 
阿難連答七處,結果都被ˉ佛給否定了。因為阿難所答,都是用思維想像在測度,這是第六意識心,而ˉ佛所期盼的,是希望阿難能悟入諸佛如來所證的真心理體。由於阿難不知真心所在,因此ˉ佛再慈悲開示:「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、緣覺,及成外道,諸天魔王,及魔眷屬,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,猶如煮沙,欲成嘉饌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。」
這二種根本,一是真本,二是妄本。「妄本」是眾生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,錯把虛妄的攀緣心,誤認為自性。「真本」是成就菩提涅槃的清淨心體。眾生由於遺此心體而枉受輪迴。隨後ˉ佛為阿難十番顯見。「見」是真見,真心的意思。這就是《楞嚴經》有名的「七處破妄、十番顯見」。
什麼是「妄心」?詳細的說,舉凡日常生活、學習活動所用的判斷、分析、研究、思維、想像、討論所用的心,都是妄心;歸納起來無非就是妄想、執著。
「真心」又是什麼呢?佛法所說的真心,和一般所說的真心有所不同。一般所說的真心、真情、真意,在佛法中仍然是妄心,雖是妄心,卻不失為善心。因此可知,妄心有善(善心所)有惡(煩惱心所)。如能放下善惡的執著、對待,如ˉ六祖所說: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及「善惡都莫思量,自然得入清淨心體。」也唯有放下妄心,真心才得以顯現。
「真心」就是理體、自性、佛性、真如、清淨心體。「真心現前」,就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了。ˉ孟子主張性善,應是超越善惡的善,因此稱為純善,指的就是「真心」。
古大德說:「但求除妄,莫更覓真。」修行應致力於除妄,妄盡情空,真心即現。「真心」可以太陽作比喻,「妄心」如同空中的烏雲。烏雲密佈的時候,想見到太陽,談何容易;烏雲一旦散盡,太陽即刻顯現,正所謂:「撥雲見日」。ˉ佛不是也說:「若無妄想、執著,無師智、自然智,即時現前。」嗎?這就是所謂的「除妄顯真」、「破迷開悟」這件事。
 
2. 求道儀式即是「除妄顯真」之過程
 
從獻供開始到「洪誓大愿永不能完」止,是除妄的過程,旨在去除求道人的妄心;從「當前即是真陽關」開始,即進入顯真的過程,亦即使新求道人顯現出如如不動的真心。
當明師「一指中央會」的那一剎那,求道人的心,也隨著往內收攝回來,「飛身來上岸」。「飛身」表急速;「來上岸」表成就。「飛身來上岸」就是急速成就。
「一指」當下,把紛亂的心收攝回來。「中央會」是契入中道第一義諦。「一指」、「中央會」為說明方便勉強分開,事實上「一指」當下即「中央會」二者不可分。
明師一指是藉由玄關頓除妄心,契入真心。因此明師一指當下根塵頓斷,契入無生。那一念的清淨與西方淨土無異,可知:一指當下即「顯真」,一指當下「到彼岸」。
《中庸》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」一指當下即回歸到一念未發之「中」。
「心性合一」謂之會。因此「一指點」即是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。當下與自性清淨心相應,故說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」這就是「一指當下成佛」的道理。
所謂: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若能精進修持「念念相應,念念佛」所以ˉ明師特別交代,求道後必須「終日煉神光」。
所以整個辦道過程就如同一場法華盛會,蒙佛授記,當來必定成佛,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 
三、 三寶之殊勝與修持
 
1. 玄關竅
 
■生死門戶
玄關竅是生死門戶。《四十二品因果錄》中有個:「軒轅皇帝拜廣成子」的故事,其中有一段很有參考價值。就是故事中敘述捲簾將軍站在小林寺門檻前,問廣成子說:
「我這一步是要向前呢?還是退後?」
「向前一步是天堂,退後一步是地獄。」廣成子說。
玄關竅正是色身的正門。老師曾說:「開了門要進來,往裡走方能找到主人。」意思就是要我們藉由玄關竅收攝妄心。往內一步:一靜就是金剛身;退後一步:一動就是輪迴種。所以說玄關竅是生死門戶。
■自性金剛經
有一首偈語說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「佛」既然在「靈山」,「靈山」又在哪裡呢?偈語告訴我們,靈山就在汝「心頭」。若將句子縮短,就是「佛在心頭」,即《談真錄》所謂:「大道分明在心頭」。
「心頭」就是心的源頭;心的源頭,就是真如自性。這自性不是特定人才有,也不是成佛以後才有,而是人人都有,所以說:「人人有個靈山塔」,既然是人人有自性,那成佛就是理所當然的事,成佛只是盡本分而已!所以最後一句勉勵我們「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
「好向靈山塔下修」,這句話很重要,千萬不可錯解。這「塔下修」的「塔」到底在哪裡呢?有人說是鼻子,果真是鼻子,萬一發生車禍,又那麼不巧,把鼻子撞掉了,佛不就無處可住了;再者,也不應說是塔下修,應說是塔上修。況且前面說:「佛在心頭」,怎麼最後會變成鼻子呢?不是自相矛盾嗎?由此可見,「塔」不應是指鼻子,既然不是鼻子,究竟是指什麼呢?我們可以《金剛經》來說明。
《金剛經》第十五分說:「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所應供養,當知此處,即為是塔,皆應恭敬,作禮圍遶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」
現在問題是「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」,這「經」是指什麼呢?ˉ六祖在《金剛經註解》中提到:「世人只知有文字金剛經,而不知有內經」。
「內經」是什麼呢?就是自性金剛經。所以此經,是指自性。「自性」是一切世間六道眾生所應供養的。
「當知此處,即為是塔」,經所在之處就是塔處,「經就是塔」,換句話說,「靈山塔就是自性」。因此,當我們供養佛的同時,也別忘了要供養自性佛。自性佛如何供養呢?
(1)恭敬-意業清淨
恭敬一定要一心一意,非常的虔誠。要達到一心一意,意業一定要清淨,才會有效果。當意業清淨時,剎那間如同撥雲見日一般,自性本體自然現前,妙智慧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。
(2)作禮圍遶-身業清淨
禮拜、叩頭、合掌作禮,「圍遶」也是作禮。佛在世時,弟子見佛都要繞佛一匝或三匝,然後五體投地,以表示拜師之慎重及尊師重道 。
永嘉玄覺禪師經由玄策介紹,到曹溪參訪ˉ六祖惠能。禪師繞師三匝後,卻「振錫而立」,沒有五體投地。
惠能曰:「夫沙門者,具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。大德自何方而來,生大我慢?」  
覺曰: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」
師曰:「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?」
覺曰:「體即無生,了本無速。」
師曰:「如是!如是!」玄覺方具威儀禮拜。
當今萬教齊發,凡我白陽修士,應確認明師一指之真實義,肯定ˉ師尊、師母之天命,才不致於亂拜祖師,變成魔眷屬。
師尊  師母傳授給我們的是明心見性的妙法門,能不斷的提起正真般若觀照,自悟自修、自行、自成佛道,才是最迫切的。
(3)香花散其處-口業清淨
散香花是印度的一種禮節,如同獻花,意義是一樣的。印度人散香花時,口中還要唱頌香讚,以表示口業清淨的意思。一貫道同修只要常常渡人、成全人,讓「舌粲蓮花」,則口業自然清淨。
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就是在「供養此經」,也就是供養自性金剛經。因此,「好向靈山塔下修」,是要我們在自性上下功夫,所謂「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」。     五祖忍大師常勸僧俗:「但持《金剛經》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。」
持《金剛經》並非執守文字的《金剛經》,而是要能將文字銷歸自性,自性才是真金剛經。
我們現在已經得到無上甚深的微妙法門,更應提起觀照,「終日煉神光」,才不致「枉費  明師心法傳」,以及  老師對我們的期待。
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
我們求法並不是在與人比高低,「大道在低處,須向低處求」,能擺平自己的心,成就自性的本覺,才是最重要的。
六祖三更受法,悟到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」,隨即說了五句話。ˉ五祖知道ˉ惠能已悟本性,便向ˉ惠能說:「不識本心學法無益,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
老師傳給我們的,正是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的法門。  明師一指點,點在玄關竅,目的在於收攝妄心,回歸到清淨的本性。千萬不要以為玄關竅就是本心,玄關竅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的妙竅、樞紐。
應知  明師一指,當下一念清淨,契入本心和本自清淨的自性相契合,這就是所謂的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。若能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,「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。
佛陀說眾生必定成佛,這個理論是成立的。求道當天,  明師已向我們明示:
「各個皆得還鄉道  保你無恙萬八年」。
師尊  師母雖然向我們保證,「各個皆得還鄉道」,但一定要「終日煉神光」,才能當來成佛,否則,「你若愿不能了,難把鄉還」。
明師一指,當下一念清淨,這一念清淨和本自清淨的自性相應,所謂「一念相應,一念佛」,這就是「一指成佛」的道理所在。可是這一念清淨是得力於天命加持,佛力加被,而非親證,因此無法常住真心。雖然只是短暫的一念,但這一念可說是ˉ明師已為我們種下成佛的種子。
「自古佛佛惟傳本體,師師密付本心。」ˉ師尊  師母所傳與三教心法無二無別,與歷代祖師所傳完全一樣,均是本體、本心。
■超凡入聖的樞紐
心動被境界所轉即是凡,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」(楞嚴經)。要轉境,首須離相,能離相即是佛。
《金剛經》說:「能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。」必須外離六塵境界相,內離心、意、識,亦即「內外不住」。
玄關竅是「離相」的妙竅,應時時藉由玄關竅,收攝妄心,降伏妄念,所謂:「一念迴光,身心俱空,內外明徹。」所以說玄關竅是轉凡入聖的樞紐。但是千萬別誤解「離相」及「空」義,「離相」絕對不是與相隔離,「空」也不是沒有。
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,就是心動了,妄心用事,執著虛妄的境界,以為五蘊色身及外塵相都是真實的。而二乘人(阿羅漢、辟支佛)雖然知道色身及外塵相是虛妄的,但卻執守「空」,而「內守幽閒,猶為法塵,分別影事。」仍然是細微的分別心在作用。
凡夫「著有」不能見性;二乘人「著空」,雖然定功能達二萬大劫以上,若不迴小向大,依然不能見性。因此,執著兩端都是錯誤的。
應「不著空」,也「不著有」,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才能契入中道。當「五蘊皆空」時,五蘊都是空性,五蘊都是真如本性。「相」就是「性」的顯現,「性」就是「相」的本體。「性相一如、體用合一」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無非就是佛性,都是佛之妙用,這才是「如來的真實義」。
■萬法歸一
三教本來是圓通的。
道家-抱元守一
儒家-執中貫一
佛家-萬法歸一
「抱元守一」的「元」與「執中貫一」的「中」,都是指本體,一是本心。
只要能證悟「本體」,就能常住真心、本心,因本體就是本心,二者是一非二。「本心」就在一切處,正所謂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求道時立了十條大愿的第一條愿-誠心抱守,「誠」者真實不虛,就是實相現前了;「抱守」者,在在處處,永無二心,常保本自清淨的心。
道在一切處,並非抱回來守住一個地方,若作此解,即是法縛。甚至有人把「抱元守一」,解成「存無守有」,卻錯認「無」、「有」皆有所指,那簡直就是「執無」又「執有」。
應當知道,「存無」是存無所存,「守有」是依體起用,在一切萬有當中,又不離體。能如此體認,「抱元守一」與「存無守有」無二無別,能證得這個境界,必然自在無礙,得大解脫。
一個解脫的人,心如明鏡。任何東西放在鏡子前面,鏡子就現出物像;東西一拿開,鏡中物像即刻消失。
古人說:「聖人用心如鏡」又說:「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」。能如《楞嚴經》所說:「即一切法,離一切相」,在一切境相之中,應一切事又能離一切相。
「離、即」同時,這才是「抱元守一」、「執中貫一」,「存無守有」之真諦。萬法歸一的「一」是指全體,「一」即是自性,「萬法在自性當中」。ˉ六祖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言下大悟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」。《清靜經》說:「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」,ˉ孟子也說:「萬物皆備於我」,都是「萬法歸一」的意思。
「一」實包含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這「應無所住」與「而生其心」是不可分的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第十四分說:「生無所住心」。
由此可見,「生心」與「無住」是同時的;生心的時候,就是無住的時候。生一切心而又不執著一切相,即相又能離相,就是「萬法歸一」,也就是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的真義。
「一指中央會」,點在玄關竅,當下「無所住」而契入本體;「口訣」五字真言,代表依體起用,即「而生其心」,也就是本心。其含義容後再說。凡為白陽修士者,必須深切體認,ˉ恩師所傳與諸佛如來、祖師所傳同是本體、本心。
 
2. 口訣
 
■通天的密語
佛法是不可說的,所謂「佛法即非佛法」。ˉ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但祂卻是「無所說」。
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。」如果說  如來有所說,就是在謗佛,為什麼呢?因為佛法是不可說的,所說皆非,正如《道德經》所說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
因此,  如來所說法,皆是「無說而說」:說法只是應眾生的機緣,施予善巧方便的教化,期望眾生也能開悟見性,自己絕對不起說法的一念心。雖說法,也是「說而無說」:雖有說法,完全是自性本體自然的流露,絕不執著其所說法。
一貫道所傳的是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的頓教法門,直接啟發眾生的本覺,這也是「白陽期」的真義。千萬別以為白陽時期,什麼都以白色為主;外國新娘可不一定穿白色禮服。
明師一指,當下契入自性的本覺,直截根源,所以第一寶告訴我們「天命之謂性」、「應無所住」。第二寶就是「率性」、「而生其心」的意思。
第二寶五個字,其涵義如下:
第一字-性(無極)代表本體-體
第二字-心(太極)代表本心-用
第三字-身(皇極)代表體用合一
當轉識成智,體用合一、性相一如時,「幻化空身即法身,無明實性即佛性」,色身即是佛之真身,佛性與色身無二無別。
《學庸淺言新註》中,ˉ呂祖所補述的格物致知這一章說:「性、心、身三者一貫」,ˉ孔子說: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一是體,貫是用,「一貫」就是體用合一,也是率性的意思。
明師傳給我們的,無非就是「體用合一」之道,這也是「彌勒」的真義,「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密」。
「彌」者,隨緣-不變隨緣。「勒」者,不變-隨緣不變。「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」,就是體用合一,亦即是「萬法歸一」。
■牢栓意馬念無生
以上所說,是從如來果地上講的,如果從修行的因地說,「口訣」是降伏妄心的妙法。
佛號沒有高低的差別,重要的是因緣,並且要契機。「口訣」對白陽修士來說,有特殊的因緣,與一份使命承擔在。經常默念五字真言,觀想ˉ老祖師的慈容,承擔ˉ彌勒家業,分擔ˉ老祖師是「理氣象三天的應運收圓佛」的重責大任,以便「扶助ˉ彌勒成大道」。
求道以後,絕大部分的人,心還是往外放,若能常念五字真言,即能「牢栓意馬念無生」。外界的誘因實在太多,太強了,而且眾生本身的妄念更強。如果無法自力克服,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佛號來降伏。只要能一心持念五字真言,一定能降伏妄念,進而開悟見性。
也有人認為,佛號是不須解釋的,祂具有無量義,用任何語言文字來解釋都不圓滿。因此儘管老實念佛,不起分別,不要有任何妄念夾雜就是了。
這種說法確實有它的道理,但是任何一個法門所持的佛號、真言,一定深具義理,如果能夠了解他的真實義,將更能生起無比的信心。身為白陽修士,更要生起深信心,了解五字真言的真實義,才能永不退轉。
■慈心觀
彌勒菩薩在《楞嚴經˙二十五圓通》說他是修﹁唯心識定﹂而成就的,但久遠劫以來,ˉ彌勒祖師常修「慈心觀」,因此以「慈」為姓,「彌勒」二字就是「慈」的意思。
慈是「與樂」的意思,處處給予眾生快樂,絕不傷任何一位眾生,對眾生的過錯,也能盡最大的包容,而不與計較,「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,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。」就是慈心觀的最佳寫照。
慈心觀的修習,首先要自己沒有憎恨、嗔心,甚至沒有惡念,進而使內心得以安詳與快樂為基礎,更進一步擴展心量,期望他人也能安詳與快樂。
所以修慈心觀,要先願自己能「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;其次必須將心比心,了解別人,也和自己一樣,希望能得到「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,而且從小而大,由親而疏的伸展到所有的人。
每次觀行,就從「願自己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開始,使身心完全放鬆,內心充滿快樂、安詳。其次「願自己的家人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,想到某一位家人,就發出「願○○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的念想。接著觀想街坊鄰居、村里的人,也「願他們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。如此將範圍擴大到鄉鎮、縣市、全省、全國、全世界、乃至於全宇宙。
無論是哪一種膚色,哪一國人,是認識或不認識,無論是親或疏,甚至於是你的敵人,你都發出「願他們健康、快樂、安詳」的心念。
修慈心觀,能破除內心的「貪欲、嗔心、迷癡」,言行舉止不會傷害任何人,總希望他人獲得最大的快樂。其結果是:我歡喜、你歡喜、他歡喜,「皆大歡喜」。
 
3. 合同
 
■合同抱法的含意
(1)左手屬大,右手屬小,以大包小,表示學佛修道必須心量廣大,才能包容一切。
(2)左手屬善,右手屬惡,啟示為人必須隱惡揚善。
(3)從子到亥是在啟示修道必須有始有終,更須二六時中念念莫離,「終日煉神光」。
(4)子亥相掐,更重要的是,在提醒白陽修士,須還復本來,如孟子所說:「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」
■合同的真義
必須一言一行均符合自性的真理,才能稱為合同。只要我們的言行能與自性的真理相契合,就能與ˉ老合,與ˉ老同;與仙佛菩薩合,與仙佛菩薩同;更能與眾生合,與眾生同。這正是《證道歌》所說:「恆沙諸佛體皆同」、「恆沙如來同共證」得一法身的真義所在。
《楞嚴經》說:「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」《易經,同人卦》彖曰:「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」可說把合同的真義表露無遺。
■要想成佛勤禮拜
以上所說,是就果地上來講的,如就因地來說,合同是作禮拜用的,《彌勒真經》說:「要想成佛勤禮拜」。禮拜不失為降伏妄心的好方法,更是折伏我慢的良方。
《達磨破相論》:「恭敬真性名為禮」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「禮敬諸佛」。因為人人皆有佛性,所以應尊敬每一位眾生。ˉ佛說:「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。」既然眾生皆具佛性,一切眾生是平等的,禮敬一切眾生,其用意即在修平等心。
《達磨破相論》:「屈伏無明名為拜」。只要能常禮拜,即能使妄心不生,得以返樸歸真。
■懺悔業障
業障是因過去生中,由於身、口、意三業的造作,因緣成熟,形成一股反作用力,這一股力量,如果是惡的,將對我們造成障礙,所以稱為業障。
因此「懺悔業障」是每位修行人必備的功課。懺悔業障時,必須手抱合同叩首,期望經由「事懺」(對個人或團體就某一事件,發露自己的罪業,求其原諒;或者在佛菩薩像前,發露自己所造的惡業,虔誠禮拜,自責於心,以求見到佛菩薩的瑞相,而達到懺盡業障的目的。)進而達到「理懺」(了悟業性本空;罪業是虛妄的,本來是空,何罪之有。明心見性才算是真正的理懺),最終達到成就「赤子」,恢復本來面目的目的。
三寶在因地修行,目的同在降伏妄念,使真心得以顯現,恢復本來面目。
 
四、 三寶與自性三皈依
 
1. 三皈依的意義
「三皈依」是什麼呢?就是皈依三寶。皈依三寶是成佛的第一步,因此我們對三寶的真義,就不得不作深入的探討。
三寶有「住持三寶」與「自性三寶」之分。什麼是「住持三寶」呢?就是「佛、法、僧」。
「皈依佛」就是皈依ˉ釋迦牟尼佛。但ˉ六祖說「若言皈依佛,佛在何處?若不見佛,憑何所歸?言卻成妄。」如果說皈依佛,佛在何處都不知道?那不是在打妄語嗎?
什麼是「佛」呢?「佛」者,覺也,ˉ佛說:「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因此看到佛像,就要想到自己也是佛,應當「喚起自己自性的本覺」,這才是「皈依佛」真正的本意。
「皈依法」就是皈依ˉ佛所說的一切經法。「法」不只是ˉ佛所說,而且是ˉ佛自性自然的流露,是正知正見。「皈依法」的真義是「皈依正知正見」的意思。因此看經不可執著在文字上,而要了解這一切法,都是ˉ佛的正知正見,應依正法修持;依著正法來修正我們的邪知邪見,使一切不如法的知見變成正知正見,所以皈依法就是「皈依自性本正」的意思。
「皈依僧」,一般而言,僧是指「僧團」。「皈依僧」不只是皈依某一位出家師父,而是皈依整個僧團。「僧」者「淨」也,出家人離開凡塵,走上修行這條路,不再沾染五欲六塵,表示他是清淨的。所以「皈依僧」就是「皈依淨」的意思。
因此,當我們看到出家人,不管他個人的修持如何,那是他自己的事情,他的一切作為,因果都得自受,不關我們的事。最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,心要清淨,能「皈依自性本淨」,才是真正的皈依僧。
六祖進一步慈悲:「勸善知識,皈依自性三寶。佛者,覺也。法者,正也。僧者,淨也。自心皈依覺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離財色,名二足尊。自心皈依正,念念無邪見,以無邪見故,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,名離欲尊。自心皈依淨,一切塵勞愛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名眾中尊。若修此行,是自皈依。」
「覺、正、淨」∣自性三寶,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,是內學,要從心地上下工夫。
「自性三寶」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
求道的時候,ˉ明師傳給我們的「關、訣、印」三寶,是直接啟發自性三寶的心法,這也是白陽期的真義所在。  明師要我們從五欲六塵裡回頭,依靠自性的「覺、正、淨」三寶。
 
2. 皈依覺
第一寶「玄關竅」是「皈依覺」的妙竅。何謂「皈依覺」?即從迷惑顛倒中回頭依靠自性的本覺。  明師一指點,是在為我們「破迷開悟」。自性盡虛空遍法界,大無邊際。「玄關竅」與「自性」又有什麼關係呢?
玄關竅是「見性」的妙竅,是「反妄歸真」的下手處,是契入玄妙的關鍵。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識生其中。根、塵、識三者,無始劫來未曾斷離。  明師一指點「一指中央會」,當下根塵頓斷,住於外塵境界的虛妄心,迅速的收攝回來,契入無生。因此一指當下外離六塵境界相,內離心、意、識,所以說  明師一指點正是ˉ明師為我們「破迷開悟」。
老師說:「指開玄關見真佛」,  明師一指點當下,即圓滿了「南無阿彌陀佛」;「南無」就是「皈依」,「回頭依靠」的意思;「阿」是無,「彌陀」是量,「佛」是覺。意思是「回頭依靠自性無量的本覺」。
明師一指點當下「離相」,離相就是「佛」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」。問題是我們不能常住,所以ˉ恩師要我們「終日煉神光」。
因此若期望常住真心,必須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能提得起觀照;內能離心意識,外不被境界所轉,如《六祖壇經》所講:「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」,這就叫觀照。
 
3. 皈依正
第二寶口訣,是「皈依正」的法寶。什麼是「皈依正」?就是從錯誤的想法見解,回頭依靠自性的正知見,所謂「正而不邪」。
這五個字告訴我們,「自性能含萬法,萬法在諸人性中」及「萬法歸一」的意思;「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」就是萬法歸一,「一切萬法就在自性當中」。
這五字真言以果地來說,開悟見性的人念念都是正念,法法都是真實,所謂「一真一切真」。雖然我們現在想不透,「一真一切真」的真實相是如何,只因為還沒有證性。當開悟見性時,就會親證,原來萬法都是真實的。這跟ˉ佛在《金剛經》所講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是否有衝突?絕對沒有衝突。
佛經的目的無非是在破眾生的執著而已,因為凡夫執著一切萬法,誤以為一切萬法是真實的,所以ˉ佛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目的要我們不要執著幻相。果真能離相不執著,明心見性的時候,才恍然大悟,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」,究竟是實相、虛妄相都說不上,因為實相、虛妄相仍然是相對而立的名相。
「五字真言」,如果就因地來講,是修持除妄的法寶。因此起心動念的時候,當藉由真言來降伏妄念,所以念動真言即是修「戒定慧」三不漏學。
 
4. 皈依淨
第三寶「合同」,「合同」是「皈依淨」的法寶。「皈依淨」就是從一切污染回頭依靠自性清淨心。
什麼是「染」?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心被境界所轉,起了「貪嗔痴」三毒,「財色名食睡」五欲以及「色聲香味觸法」六塵的感受就是染。「感受」是什麼?是意識心。簡單講意識心就是染,不清淨就是染汙。
因此「合同」以果地來講,就如同ˉ六祖所說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開悟見性之人,必能常保清淨心。
由以上所述可知,三寶以果地來說,已成就了自性本覺、本正、本淨。所以三寶雖說有三,其實是三而一,一而三;不外清淨的本來面目。
再從另一觀點來闡述三寶。當ˉ明師「一指中央會」當下收攝妄心而無所住;「無所住」即契入「天命之謂性」的本體。  明師所指之處是為第一寶;然後依體起用,「而生其心」、「率性」即是第二寶;能達到「無住生心」,一言一行與自性的真理相合和即成就了第三寶。合同在因地修行,是在提醒我們時刻不失清淨,要常保赤子之心。
 
合同表現在事項上,就是「六和敬」。關於「六和敬」  前人老有她獨到的見解,值得參考。
 
第一、 見和同解:
「所謂見和同解,就是建立共識」。一個道場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,比如我們這個道場,是一貫法門,最重要的就是  明師一指以及三寶。  韓老前人常勉勵我們,這一會是辦道成就,要在辦道當中修道。辦道就是修道,在辦道中成就內外功的修持,而且辦普度的  明師是ˉ師尊、師母,所謂的:「天真收圓掛聖號」。
所以以「理」來講:若能「普」遍的「度」盡人心,不就是「收」束身心,「圓」明覺性了嗎?以「事」來說:為了收圓,才大開普度,大開普度是為了要辦收圓。因此,「普度就是收圓」,普度與收圓是一不是二。我們道場要有這樣的共識。
但是有些人,強把普渡收圓分為二,讓道場產生見解的分裂,這是破壞合和眾的行為,果報在阿鼻地獄。  前人老說:「意見要相和,智者見其智,仁者見其仁,看到事情都是好的,意見就相和,慢慢就同解。」
 
第二、 戒和同修:
「修道人要守戒律,要求自己守戒律,跟你修道的人就會很多,若不守戒律,人家不會跟你一起修道。一個三不清(三清:錢財清、男女清、聖凡清)四不正(四正:心正、身正、言正、行正)的人,就不會有同修者,大家都會遠離你。」
 
第三、 身和同住:
「一個人修得好,心口意都很和諧,內心和諧,表現出來的都和諧,與任何人住在一起,都可以相處。你對父母盡孝,就是身和;對兄弟姊妹盡義,就是身和;對大家都好,大家都歡迎你尊敬你,捨不得離開你,這叫『身合同住』,你這個人就成功。」
 
第四、 口和無諍:
「修道人不要與人計較,論長短論是非,八百年前的事仍然講不完,這種人沒水準叫人討厭。『口和』要有口德,不講非禮之言,不講過去的話,與任何人不計較,就沒有爭論,沒有不好聽的話。」
 
第五、 意和同悅:
「內心的意念,都是幫助別人,對別人和諧,到那裡去都給人快樂歡喜,因為你高興,大家都高興,互相的感染。所以我們要隨方就圓,不用固執己見,要能見道成道,不分彼此,見了面都歡歡喜喜。每天都結緣,看到人高興就是結緣,這叫做意和同悅。」也就是說我們修道人,要意念常保清淨,常存歡喜心,時時充滿法喜。
 
第六、 利和同均:
「道場沒有利可得,所得到的是什麼利呢?我們所得到的是利益眾生的事,所以聖人以利天下為己任,百利無一害,聖人的利都是利益眾生。以利益眾生為己任,對自己更有利處,沒有壞處,叫做『利合同均』。大家相處平等化平均,十組的運作只要你肯付出,就有所得,這叫做『利合同均』。」
如果能做到六和敬,才能創造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。
 
五、 結論:「一指」、「三寶」圓滿具足
 
求道當天,ˉ明師傳授我們皈依「自性三寶」的法寶∣關、訣、印。我們應當深切的體認,一貫道是究竟了義的見性法門。ˉ明師所傳的「一指、三寶」已經夠了,如果有人還要傳任何一法給你都是多餘的。
凡是一貫弟子,能夠依法修持,近可開悟見性,遠可成就無上的菩提,最起碼也能夠了生死。ˉ恩師說:「各個皆得還鄉道,保你無恙萬八年」,又說:「你今得一指,飄飄在天堂,無有生和死。」
因此求道以後,「立愿了愿」是最重要的,因為「你若愿不能了,難把鄉還」,換句話說,只要能了愿,必定能返鄉,這個法門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。
「覺、正、淨」是一切法門的總綱領。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:
三寶包涵千經萬典;圓融了一切法門。
三寶是成就「覺、正、淨」的法寶;當依法修持,破除妄想執著。
三寶是超生了死的法寶;應時時迴光返照,﹁生滅心﹂滅。
三寶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法寶;得以圓成佛道。
 
無論何時何地,應常用三寶,別忘了三寶。大家要有堅固的信心,ˉ師尊  師母所傳的道,和歷代祖師所傳無二無別,凡是一貫弟子-白陽修士,應當老老實實的,依照  師尊  師母所傳的三寶去修持,在個人所屬的道場,各盡其心,各了其愿,「休聽邪人胡說話」。
 
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的無上甚深微妙法,由於累劫勤修善根、福德,今生才能得受     明師一指,應該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,依法修持,期望這一世是最後世,這一身是最後身,生死了、佛道成。
 

mpws060324-0214.gif

 
三寶之殊勝與修持
講義大綱
 
 
一、 前言:
1. 三寶是千經萬典的濃縮,包涵了一切經典,而三寶之殊勝源自明師一指,因此想了解三寶之殊勝,必須先對  明師一指之真義詳加探究。
2. 「道」是亙古不變的,而三寶乃是修行的正法。但法無定法,依青陽期、紅陽期、白陽期而各有不同;然,「道」為「體」,「法」為「用」,道與法互為表裏,體與用合而為一。
 
二、 明師一指之真義
1. 辨明真妄,除妄顯真
2. 求道儀式即是「除妄顯真」之過程
 
三、 三寶之殊勝與修持
1. 玄關竅
2. 口訣
3. 合同
 
四、 三寶與自性三皈依
1. 三皈依的意義
2. 皈依覺
3. 皈依正
4. 皈依淨
 
五、 結論:「一指」、「三寶」圓滿具足
 

mpws060324-0214.gif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三寶 傳題 心靈點燈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寶喵喵 的頭像
    寶喵喵

    寶地德輝

    寶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